还是有很多球迷在纠结于罗霍手球,裁判没有给点球这个情况。
如此重要的比赛,裁判做出的判断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本场比赛对于尼日利亚来说,赢球他们就出线,而一旦平局同时冰岛队也输球的话,那么尼日利亚也能出线。
他们的出线优势比阿根廷好的多。
阿根廷属于背水一战。
比赛的第14分钟,阿根廷就由梅西率先取得进球。
下半场比赛开局仅仅3分钟,尼日利亚的进球就来到了,在一次角球进攻里造成了马斯切拉诺在解围的时候拉人犯规,随后摩西主罚将球罚进,尼日利亚1:1追平了比分。
注意这一次小马哥的犯规动作并不明显,这个点球实际上可以不吹罚。
争议出现在比赛的第75分钟,尼日利亚打出反击,穆萨的传中被小马哥挡出来,随后伊哈洛禁区内转身抽射偏出了立柱,不过尼日利亚示意罗霍手球犯规了。
从VAR的回放可以看到,罗霍确实手球了,不过是从头到手,客观上来说是属于无意手球。
这届裁判比较统一的尺度是通过球是否先接触合法部分才打手来判断是否有意手球。不过通过此球也暴露出这种处理方式有弊端,如果都这么判以后老道的后卫可以借题发挥了。还需要国际足联给予指导意见。就这届的统一尺度来说可以不吹点数,但客观说这个球打手后让尼日利亚失去了明显补射机会,对比赛产生了结构性影响。以后应该对这种判罚尺度进一步优化,我认为这个应该是点数。
首先,我认为裁判偏没有袒阿根廷队
裁判给尼日利亚第一个点球,我认为都是有待考究的,马斯切拉诺在禁区里的动作真是太平常了,看看此前其他国家的防守球员在禁区里面的动作,那尺度更大啊,就差没有抱摔啊。但是裁判毫不犹豫的判了点球。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个手球,我认为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点球!
什么是手球呢?我百科了一下:
手球是足球比赛时球碰到上肢造成的犯规,禁区内防守方的手球一般要根据情况慎重判罚点球,主要依据是手臂离开躯干的角度、与出球点的距离是否来得及反应等来判断主观的故意性和实际的手臂拦截效果。而进攻方的得利一般都必须判罚,视主观故意的情况而给予黄牌或者红牌的追加处罚。
说得直白一点,如果是皮球直接打在防守球员张开的手或者手臂上,这就是手球。
但是在尼日利亚和阿根廷的比赛中,罗霍在解围的时候是头部先顶到球,落下来的时候有一个变线,然后砸到了他的手臂上。罗霍的手臂不是故意张开的,而是起跳的时候,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自然打开的。这是典型的球打手,当值裁判在看了VAR视频以后,也维持了他的原判,没有点球!
其实这个时候裁判的压力很大,在1比1的情况下,裁判的任何决定都会影响两支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走势,我想如果没有VAR系统辅助,恐怕阿根廷的世界杯之路真的要断送给误判了。
从整场的执法来看,偏袒是肯定没有的。
尤其是第一个点球,真的是很牵强。
单就这个手球来看,属于可判可不判范围。
可判,是因为罗霍的手臂确实碰到足球,而且他的手臂是张开的,可以认为是扩大了防守面积。
说可不判,是因为罗霍的手臂不是第一防守位置,足球是在头球解围后,反弹碰到手臂,标准的无意手球。
这种时候就看裁判的认定了。
看当值主裁判给尼日利亚队员的解释也是,足球先头球解围后,反弹到手臂上。
看本届世界杯裁判的执法,真的有种看到中超裁判的感觉。
一场比赛中尺度忽松忽紧,各种近在咫尺的野蛮犯规视而不见,更有各种找平衡……
例如阿根廷这一场,如果第一个点球没判,估计这个手球差不多肯定会判了。
偏袒,谈不上,公平,也谈不上。只是为了,平衡。
真正的问题在于第一个点球,判得荒唐,尼日的球员在没有取得对皮球接应和控制的优势条件下,自己倚着马斯往球门方向挤,马斯手上有点拉拽但非常轻微,较之瑞士三明治伺候塞尔维亚都不判已轻微到痕量级了,最后马斯一撤身尼日就倒了,裁判就匆匆忙忙要判点球,这是莫须有所在。
第二个球,尽管是先碰头再球打手,可罗霍的手臂张开的程度也太特么大了,尽管不是故意,但客观上还是对防守有利。因此,按道理可判的应该是这个点球而不是前面那个。
但是,既然前面的莫须有的点球判了,那后面这个就得搞搞平衡,纠结一阵子后找了个先头碰球后球打手的理由不判了。
现在的技术手段多了,是不是VEDIO那边的陪审团有提醒过主裁判前面有误判之嫌,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想。
但总体上,尼日队的杀气没有上一场对冰岛时那么坚决,而且那个点球踢得也很松散随意,似乎是有关部门跟他们谈过话,也可能是阿方公过关。
但无论怎样,因为马拉多纳爱上足球,因为巴蒂爱上阿根廷,因为崇尚技术和喜欢低调而支持梅西,所以,今晨的熬夜很值,结果很好。
但是,阿根廷的晋级,还必须感谢莫德里奇们的公平竞争精神,他们没有消极放水,而冰岛人踢得风生水起更加有资格晋级可运气太差。而假球论也好放水论也罢,也只有喜欢押宝赌球的我国同胞才会动的小人之心。
阿根廷队主帅桑保利虽然逃过了下课的厄运,但是现在阿根廷队已经危在旦夕,如何翻身就要看梅西的发挥了,两队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两场比赛过后他们对自己的也都有了一个具体的定位,有些硬伤即使准备再好在真正比赛中也于事无补。尼日利亚实力虽不如阿根廷队,但他们也并非软脚虎,阿根廷想要多球拿下比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也许阿根廷能否出线还要问问排在头名的克罗地亚最后一轮放不放水,若是克罗地亚故意想做掉阿根廷队,那么阿根廷队也只能认栽。
桑保利的这个动作被有些人认为是“阿根廷真内讧了”,但实际上也可以认定桑保利更冷静!
在阿根廷击败尼日利亚,惊险进入世界杯16强之后,赛后的一个镜头引发了媒体的注意,阿根廷主帅桑保利振臂,跺脚,然后直接返回了休息室。
因为没有和球员一起庆祝,桑保利的举动也被解读为“阿根廷真内讧了”或者“阿根廷内讧升级”。
可是,事实未必如此,有几个细节可以说明问题。
首先,梅西在进球之后和桑保利进行了拥抱,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桑保利也表示:“当梅西过来拥抱我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自豪,也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我充满***,每一天都充满***。”
其次,桑保利在发布会上很正常,而且还展望了球队的夺冠:“我知道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则必须做的更好。我之前已经说了,我们距离走到最后还有5场比赛,现在,我们只剩下4场了!”
此外,桑保利还有心情调侃一下媒体:“他们会说人们想听到的。”
所以,桑保利未必完全失去球队的指挥权,“阿根廷真内讧”的说法未必正确。
其实,作为一名世界级强队的教练,球队磕磕绊绊晋级,也不算是多荣耀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肆意地庆祝,很容易又被解读为肤浅,所以,桑保利直接返回休息室的举动未必有什么不妥。
不管如何,阿根廷晋级了,对于桑保利来说,他也放下了内心的一块大石头,尽管淘汰赛的前景并不好,但如果阿根廷小组赛就被淘汰,对于桑保利来说绝对是耻辱性的。
小编的问题问的有深意,但其实属正常,教练没有直接庆祝,直接走回更衣室,这个细节,在我看来是被放大了,庆祝,不庆祝我都认为是正常的,并未有什么太内涵的东西,正如文章所说,可能是一种压力,如释重负。不管怎么说,望桑保利能够调整好队内气氛,团结起来,快乐无负担的阿根廷比什么都可怕,不妨模仿14年萨维利亚,打防守反击,把梅西等前锋放在前面,给他门腾出空间,下场对法国,如果晋级,今年阿根廷有机会爆冷夺冠!
谢邀!醒悟起来的阿根廷队战斗力提高,但问题依旧存在!经历了世界杯小组赛前两轮的半死不活以后,第三轮生死战,阿根廷队大胆变阵最终击败尼日利亚队,惊险进入世界杯十六强,个人觉得,阿根廷足球能够绝地逢生,以下5个原因缺一不可!第一,目标明确:小组赛前两轮,阿根廷队仅仅一平一负,打法还让人看不懂。对防守严密的冰岛队,却跟人家玩传中,让梅西屡屡深陷冰岛队的防守墙内。对攻强守弱的克罗地亚队,却343阵型对人家来个城门大开。阿根廷足球内乱不断,最后一轮,阿根廷队打赢尼日利亚队才有可能出线,全队上下目标统一,各自为战的情况自然变少,这也激发了球员们的斗志,从马斯切拉诺头破血流,梅西拼到倒地,都能看出这点。第二,打法简练:阿根廷队不是巴塞罗那,阿根廷队的梅西,也不是巴塞罗那的梅西,把巴塞罗那控球体系放在阿根廷队,打起来很尴尬,问题就是空有控球率,却连有威胁的射门都没有。小组赛末轮与尼日利亚队的生死战,阿根廷队变阵,相当于重走2014世界杯简练务实的路线,果然激发了球队的战斗力。第三,解放梅西:阿根廷队在世界杯前两轮对梅西定位不清,一会儿右边锋,一会儿前腰。结果呢?梅西在足球场上缺乏支援,打组织根本没有给锋线提供有效的支持,反而暴露了梅西的体能短板。对尼日利亚队的生死战,梅西回到锋线,时而到右路接应,时而护球掩护身后队友插上(比如罗霍的后插上绝杀),活动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也打进了开局的关键进球。第四,激活巴内加:梅西是有球踢法,其实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而有巴内加在场,梅西不用像之前两场比赛那样,既当射手,又当组织者,老把梅西锁定在中场中路位置,很容易压缩梅西的空间。而本场比赛,巴内加解放了梅西,让梅西有更多去前场右路拿球的机会,队友也有更多插上的空间。本场比赛梅西的进球,也是来自巴内加的助攻。第五,支点中锋伊瓜因:2018世界杯,各队的“打中锋”作用明显,特别是面对对手密集防守的情况下,像卢卡库,卡鲁,科斯塔或凯恩等中锋的空中优势明显。伊瓜因首发,足以让阿根廷队的进攻更立体。伊瓜因虽然没有进球,但他在前场的支点策应效果明显,让阿根廷队不用盲目乱传球。也正是因为伊瓜因的存在,给了梅西在前场更从容的拿球空间。阿根廷2-1战胜尼日利亚,梅西爆射罗霍绝杀比赛,你怎么看?你觉得阿根廷队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