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十大顺序 古代科举功名顺序是:状元、榜眼、探花、传胪、进士、会元、贡士、解元、亚元、秀才等,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以状元、榜眼、探花三者为最高,之后就是举人、秀才了。
这是一套等级严明的考试制度。以清朝为例,秀才为士子们入仕的第一道关口。
科举四大步骤
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就是询问当代时务,回答解决方案,这需要对时局有个大概的认识,考取很难),考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步骤。
第一步为“童试”,考生无论年纪大小,有无上过学都可考试,称为“儒童”或“童生”。在州、县等地方先统一考试(童考),通过之后称为“生员”,又称“秀才”。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以及朝廷颁布的圣喻等,也就是常说的“八股文”。
一般做了秀才就可以在乡里有不小的特权了,如见知县不跪等。考完“童试”者就可以在家乡谋个教师做做,还有目标更高者,则会继续参加考试。
第二步为“乡试”,为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次三场,因考期定在了农历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通过者就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中了“举人”者,不仅可以进京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也正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最高可做知县大人。
第三步为“会试”,乡试第二年后举行会试,为中央级别的考试,农历二月在京城举行,又称为“春闱”,同样也是考三场。会试录取者被称为“贡元”,第一名称“会元”(连中三元中的第二元)。
到了这一步大抵就可以成为后备干部了,或入国子监,或授予京官、地方官职务,或成为学校教官等。
第四步为“殿试”,会试之后在当年的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多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殿试只考一场,需要当场交卷。出榜后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为状元(连中三元中的第三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不采取“淘汰制”,只是除一甲三名免试外,其余的再举行一次考试,称为“朝考”,也就是士子们的终极目标:“考庶吉士,入翰林院”(类似于读研)。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得明白古***试选拔,需要依次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考中者成为秀才,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
1、预备性考试。读书人首先参加县里组织的县试。县试合格者再参加州里组织的府试。府试合格者称作童生。
2、院试。童生可以参加州府组织的院试。院试分岁试和科试。童声岁试合格称作生员,即秀才、相公。岁试合格者可以参加科试。
3、乡试。科试合格者参加省里组织的乡试。乡试合格者称作举人,第一名称作解元。
4、会试。举人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会试。会试合格者称作贡士,第一名称作会元。
5、殿试。贡士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称作进士及第,只有三人,第一名称作状元、第二名称作榜眼、第三名称作探花。第二甲称作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作传胪。第三甲称作同进士出身。
6、朝考。清代,殿试后还将进行朝考,由殿试第二甲和第三甲参加。朝考第一名称作朝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始于唐朝,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