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顿世乒赛混双奖杯叫——赫杜塞克杯。
男女混合双打冠军杯“兹-赫杜塞克杯”,是原捷克斯洛伐克乒协秘书兹-赫杜塞克先生捐赠的。第一届世乒赛就开始设立。
世乒赛的所有奖杯都是流动的,获胜者只在奖杯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各项冠军获得者可保持该奖杯到下一届世乒赛开赛前,然后交给新的世乒赛再争夺。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个有意思的事情,如上图:每次去参加世乒赛之前,国乒都会用小板车拉着各式各样的奖杯去参加比赛,然后再用板车将这些奖杯带回来。无他!因为最后各项目的冠军基本都是我们包揽。套用一句流行语:我们也想低调,可实力偏偏不允许!只是这板车拉奖杯的画面太有喜感了!下次咱得严肃点,毕竟这可是世乒赛的冠军奖杯啊。
言归正传,这些奖杯的模样大同小异,大部分都长着“小耳朵”,很多球迷分不清,七座到底是啥奖杯,且听第六人让“七星”归位:
这座银质奖杯以伦敦圣勃莱德乒乓球俱乐部的名称命名,由原英格兰乒协主席伍德科先生捐赠。
1931年第5届世乒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匈牙利乒协主席吉-盖斯特先生捐赠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奖杯。
1947年在巴黎举行第14届世乒赛,伊朗国王捐赠该奖杯,这座奖杯是由国家名字命名的奖杯。
1948年在伦敦举行第15届世乒赛,当时国际乒联名誉秘书伟·杰·波普捐赠该奖杯,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此可见这座奖杯也是是由人名命名的奖杯。
由原捷克斯洛伐克乒协秘书赫杜塞克先生捐赠,这座奖杯是由人名命名的奖杯。
1926年,第一次国际乒联全体会议,在首任乒联主席伊沃·蒙塔古的母亲斯韦思林夫人开设的图书馆举行,当时斯韦思林夫人捐赠了一只大奖杯,名为"斯韦思林杯",有意思的是男团奖杯是以女子名称命名的奖杯。
1934年,第8届世乒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当时法国乒协主席马赛耳·考比伦先生捐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杯。由此可见,女团奖杯则以男子名称命名的奖杯,千万别跟男团冠军奖杯混淆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奖杯都是银质奖杯,都有各自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以人名命名!奖杯从1926年首届伦敦世乒赛开始到1948年第15届伦敦世乒赛,历经23年才得以全部确定下来。国际乒联近年做出规定:偶数年举行团体比赛,奇数年举行单项比赛。因此今年的匈牙利世乒赛只举行单项比赛。
世乒赛女乒奖杯叫“斯特拉斯堡杯”,该奖杯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市政府于1951年捐赠。作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球乒比赛之一,世乒赛女子单打和团体比赛的冠军均会获得这一奖杯。斯特拉斯堡杯设计精美,呈现出典雅的弧线和良好的比例,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众多中国女乒选手曾荣获该奖杯,为国争光。斯特拉斯堡杯的存在不仅是对胜利者的荣誉肯定,更是对乒乓球精神的一种肯定,这乒乓球更加具有国际化的影响力。
世乒赛女乒奖杯称为“巴黎奖杯”,这个奖杯是为纪念1988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1届世乒赛而设立的。该奖杯设计时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外观呈现出典雅的古典气息。奖杯上方是一个金色的女子身影,手拿乒乓球拍,纤细的手指握住乒乓球,显得优雅而自信。奖杯的底座有世乒赛的标志性建筑——乒乓球拍塔,塔顶镶嵌着一颗碧绿宝石,体现了世乒赛的荣耀和珍贵。世乒赛女乒奖杯的名称寓意着对巴黎世乒赛的纪念和对女子运动员的崇敬,同时也展现了乒乓球运动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化程度。
世乒赛女双奖杯叫“李霞-邓亚萍杯”。
这个奖杯是为纪念两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李霞和邓亚萍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的荣誉而设立的。
李霞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前辈选手,代表中国队参加过多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且多次获得女子团体和女双比赛冠军。
邓亚萍则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新生代选手,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也多次获得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冠军。
因此,这个奖杯的名字也代表了李霞和邓亚萍对中国乒乓球事业的杰出贡献。
世乒赛女双奖杯叫做“乒乓球世界杯女子双打冠军杯”。该杯是在1982年乒乓球世界杯上创立的,当时由日本选手松井和子与韩国选手郑景洪夺得冠军。
后来,该杯被中国选手孔令辉和马琳于1995年夺得,之后被交替颁发给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选手,直到2018年世乒赛上中国组合马龙/张继科(即现在的“双打组合”)夺得女双冠军并首次获得该奖杯。